早在使徒的時代,就已經有一些基督徒的聚會內容被記錄下來,包含敬拜、頌讚,甚至是聖餐。聚會在特定的區域舉行,由主教或長老主持。崇拜分為兩個部分,前半部對所有人開放,包含讀經、詩篇、講道、問安和頌讚;但後半部只有那些已經受洗的人能夠參加,包含奉獻祈禱和聖餐。所以,我們知道教會的崇拜從一開始就有禮儀存在。
「禮儀」的目的就是要邀請人們參與崇拜,由它的希臘文Leitourgia暗示了這一點,它是由兩個字組成:「人們」(Laos)和「工作」(Ergon)。所以,禮儀的本質是關乎人們的工作,是上帝從起初就賦予人類的使命。所以禮儀不應是僵化的形式,而是要幫助人類表達自己使命的活動。特別在崇拜聚會中,良好的禮儀有助於形塑信徒的生命。
然而在中世紀中,有些事態的發展削弱了一般人在禮儀崇拜中的參與。禮儀轉變為神職人員在祭壇上表演的複雜儀式,而一般人不懂拉丁文更是難以理解所發生的事。這樣的現象到了宗教改革開始之後,有了一些轉變。英格蘭教會透過對「公禱書」的編修,開始將注意力放在大眾的參與上。所以公禱書剛開始的設定,使用的對象就是一般的民眾,在公眾的崇拜中使用。
聖公會不同於其他認信教會(Confessional Churches),以教義信條定義其信仰;而是一個禮儀的教會,著重以崇拜親近上主,以禮儀深化信徒的信仰生命。透過禮儀崇拜我們使無形的神恩以有形的記號來展現,因此,禮儀不只是儀節規範,而是上主向在世門徒施予恩典的媒介。